![[companyname]](/template/whkdhly/images/logo.jpg)
养老服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关键角色,既是应对农村老龄化挑战的必然选择,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指数、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。实践中,多地通过创新模式探索出可行路径,但也面临现实困境。
在实践层面,党建引领成为核心动力。如镇宁自治县通过“党支部+党员志愿者+专业机构”三级联动,组建党员先锋队开展上门服务,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居家照护超6000次,同时推动社区长者食堂为高龄老人免费供餐,惠及4200余人次。福建百崎乡社工站则以幸福院为依托,组织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帮扶,开展“欢乐农场”“周掌厨”等活动,既满足物质需求,又通过园艺疗愈、代际互动丰富精神生活。此外,河南郝堂村、湖北张远村等地通过内置金融合作社,将土地、房屋等资源转化为养老资本,形成“资金互助+养老分红”模式,缓解了资金短缺难题。
然而,挑战依然突出。一是资源整合难度大。农村养老服务碎片化现象严重,部分地区存在“重设施建设轻服务运营”问题,如一些养老机构床位闲置率超40%,而失能老人照护需求却未被满足。二是专业人才匮乏。留守妇女、低龄老人是服务主力,但缺乏系统培训,服务内容多限于基础照料,难以提供专业护理。三是观念滞后。部分农村仍视机构养老为“不孝”,对智慧养老设备接受度低,导致智能手环、健康监测终端等使用率不足30%。四是区域发展失衡。中西部农村养老服务以兜底保障为主,而东部已初步建成三级网络,这种差距制约了整体推进效率。










微信 扫一扫
在线客服